城市,不应只有宽马路和四处耸立的高层建筑, 还应有望得见的山水与可延续的历史记忆, 在人们眼中,一条街巷就是一个故事, 在人们心里,一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
每一个初来长沙的人总想去岳麓山、橘子洲头、太平街这些赫赫有名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是长沙的地标,去过这些地方就意味着你到过长沙。而在老长沙人眼里,那些弯弯绕绕的街巷才是记忆里的长沙味儿。
过去的街巷市井气息十分浓厚,到处都是杂乱的电线和居民随意晾晒的衣物显得很不美观,自长沙市陆陆续续进行城市改造以来,长沙城内的一些历史街巷接受改造升了“颜值”。【长沙老街焕新貌】不仅表明长沙的城市环境越来越舒适宜居,更彰显了长沙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北正街
北正街,是古时长沙北城门(湘春门)正对着的街道。曾经也是店铺满街林立、人流熙熙攘攘。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带发展很慢,远不如南门口、黄兴路等地繁华,属于比较典型的棚户区。
图片@林茂摄
图片@华声在线 如今,由于黄兴北路北拓工程和地铁1号线施工建设的需要,北正街及周边街巷成为了最核心的改造区。虽然说是新貌,但还是按着老长沙的味儿进行的“修旧如旧”来改造。麻石地板,窄巷深宅……扑面而来的是老长沙气质。
潮宗街
虽然这里曾经也有着全长488米,被誉为长沙保存最完整麻石路面,但从被围墙挡着的居民楼,“吱呀吱呀”地晃动着的变了形的窗户,可以看出 ,这里的居民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潮宗街于2015年5月份,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
如今潮宗街改造已快进入尾声,新的潮宗街既尊重历史风貌,又改善和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另外政府还以生活宜居性、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原性、文化地域性和街区活力型为原则,出台了支持潮宗街打造创意设计集中区的实施意见。将老长沙城潮宗街地段打造成为文化创意设计集中区,并提供两年免租金、五年返奖的政策“大红包”。
登隆街
“铜铺街的敲打叮当响,登隆街的灯笼亮堂堂……”这是一首曾经流传在长沙老街巷里的歌谣。登隆街北起解放路,南止苏家巷,旧时街上以糊制灯笼的店铺较多,故称“灯笼街”,后被雅化为“登隆街”,取生意兴隆之意。它还有一个俗称——“亮壳子街”,亮壳子即旧时长沙人对灯笼的习惯叫法。
图片@长沙晚报
现在这登隆街在优化原有建筑空间,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装饰性的整修,提升了街巷的传统生活气息,已完全旧貌换新颜,散发着浓浓的“老长沙”味道。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都正街
都正街是长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巷之一,也曾是古长沙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巷。然而,近几十年来,都正街留在老长沙的记忆里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印象:破败杂乱、危房林立、电线如蛛网密布,沿街叫卖的小摊贩把本就不宽的巷子堵得寸步难行。
图片@红网
如今重走都正街,虽是老街新颜,那些麻石板铺就的仿古小径,和巷子两侧分立着的明清时代风格的仿古建筑,仿佛是从岁月中穿越而来。这条重生的老街,用它独特的存在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最典型的老长沙生活,恢复了最完整的老长沙记忆。
图片@华声在线
图片@江山携手
白果园
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位于长沙中心城区,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程潜公馆、公沟遗迹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老长沙各个年代的街巷民居,均聚集并保留于此。以前的白果园道路坑洼,排水管道也陈旧,下大雨时便积水严重,出行特别不方便。而且住房密集,不少居民家里没有配套的厨房和厕所。
改造后的白果园,是一条仿晚清风格改造的小巷,如今依旧黛瓦青墙,焕发着不一样的风采。所有破烂的房屋都进行了功能性的改变,有了自己的厨房和厕所,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很多离开的老居民又陆续回来了。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西园北里
开福区湘春路边有一条老街巷叫西园北里,这里没有集市,没有来来往往的人潮,民国时期,这里主要住着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巷子两头设有栅栏,有专人守护,旁的人只能从这条老巷子流传出的故事窥见一二。西园北里从前建的房子,简陋且有些破旧,几乎都是木质的,不大的空间里却留下了许多人生活过的气息。从小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中的我们似乎难以想象百多平的房子里住了三四户人家,没有单独的房间,也没有厕所,昏暗的光线下,人们度过漫长时光。
如今西园北里原本红砖原色的墙壁涂成了白色,除了几处不可移动文物,沿街巷的房子外观统一美化成了如今仿古建筑流行的白墙黛瓦。在西园北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只有住在这里的老人才能说得出哪里是金石书法家李立的家,哪里是刘少奇的老师黎倜康先生居住过的地方,而现在,西园北里的历史就写在巷子里,连新租过来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左宗棠祠、曾举行成立华兴会。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图片@长沙网网友迷底
长沙历史街道的有机更新, 不仅更新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 还留住见证奋发图强的文脉史迹、 留住彰显勤俭持家的社风民俗、 更留住文化自信的古香古色。
|